当前位置: 首页 >> 组工文化 [本页支持双击滚屏]
字体大小:
“追寻初心”系列文摘⑳“半条被子”与“三张收据”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19-08-19   访问量:0   信息来源: 姓名:     保护视力色:

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党和军队在开创革命根据地的历程中与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发生了许多感人至深、脍炙人口的军民互助互爱的故事。湖南省汝城县半条红军棉被的故事和攸县三张红军收据的故事就是其中的典范。前者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后者发生在红军留守革命根据地坚持战斗的征程中。

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分一半给老百姓

1934年11月上旬,红军突破国民党第二道封锁线后,中央红军卫生部等驻扎在了湘赣边界的湖南省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那年冬天的一个傍晚,不幸与队伍失散并迷路的3名女红军战士在饥寒交迫中来到了沙洲村。她们没有进村,而是敲开了离村几十米远的一间破茅草屋。

主人是一对年轻夫妇,女主人叫徐解秀,家里一贫如洗。他们倾其所有,为客人准备了一顿粗茶淡饭。吃完饭,徐解秀就将3位客人领到了卧室。卧室里只有一张用南竹扎成的床架,床上的破席下面垫着稻草,女战士忙将她们唯一的棉被打开……

临走时,她们决定把这唯一的一条被子送给徐解秀夫妇,但夫妇俩说什么也不肯接受。3名女红军从背包中摸出一把剪刀,坚定地把一条被子剪成了两半。她们拉着徐解秀的手哽咽着说:“大姐,这下你可别推了,这半条你就收下吧!等革命胜利了,我们还会回来看你的。”徐解秀颤抖着双手接过这半条被子,泪水“唰”地流了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徐解秀弥留之际告诫儿孙们:“一定要跟共产党走,因为共产党是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分一半给你的好人。”

三张收据见证鱼水情深

主力红军长征后,湘赣革命根据地大部分地区被反动派占领,谭余保、刘培善领导的湘赣红军被围困在湘赣边深山中,给养极其困难。

1935年2月25日,湘赣游击大队的政委刘培善化装成卖货郎,来到老相识攸县酒埠江镇龙塘冲(原官田)农民刘葛祥家,向其说明来意:红军给养困难,请求支援。刘葛祥慷慨地把家里仅有的16块银圆全给了刘培善,并承诺:“早稻收割后,你来,我再想法支持红军。”刘培善出具了收据,并感激地说:“等革命成功了,一定偿还!”

1935年7月10日,刘培善再次化装来到刘葛祥家,刘葛祥将卖早稻积攒的14块银圆交给刘培善,并再次承诺:“即使倾家荡产,我也要支援红军闹革命!既然你们这么困难,月底你再来吧!”半个月后,刘葛祥把家中值钱的东西变卖了,凑了30块银圆交给红军。这两次,刘培善都出具了收据。

1943年上半年,刘葛祥因病逝世,其妻齐桂英因家中无劳力,招赘李运祥上门为夫。几十年来,齐桂英始终将红军收据收藏在最安全的地方,从没有向李运祥和子女透露,也没有向党和政府索要补偿。1976年,齐桂英临终前才将这个埋藏了40年的秘密告诉儿女。1983年9月8日,刘葛祥的儿子刘李运生将三张红军收据捐献给了国家。

“半条被子”和“三张收据”这两个故事都发生在红军长征时期,描述了革命转折时期红军和人民群众军爱民、民拥军的真挚情感,体现了军民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的革命情怀,彰显了军民的鱼水情。

两个故事揭示了同样的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所以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人民群众无私无畏的大力支持,使得红军有了渡过难关、休养生息,并最终发展壮大的机会;人民群众是革命力量成长的土壤,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我们党才能生生不息、勇立潮头。

(摘编自《湘潮》2019年第7期 曾建荣/文)

扫描二维码收藏本页面链接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中国共产党宿迁市委员会组织部  技术支持:开普云
苏ICP备160588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