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组工文化 [本页支持双击滚屏]
字体大小:
“追寻初心”系列文摘(21)聂荣臻家书彰显报国初心
发布时间: 2019-09-18   访问量:0   信息来源: 姓名:     保护视力色:

1919年五四运动中,还在读中学的聂荣臻因参与领导爱国学生运动触怒当局而被迫辍学。同年10月,他胸怀“实业救国”的理想,在亲友的资助下毅然赴法勤工俭学。在这期间,他写了14封书简,表达了自己渴望救国救民的拳拳赤子心。

坚定求学信念

赴法勤工俭学的日子十分艰辛。1920年1月31日,到法国仅20天左右的聂荣臻给父母写了第二封信:“男初到法,一切都无头绪,以致书不尽意,前乞兑数不知大人兑来否?因男在预备语言尤蒙童之初入校,然每日尤读书习字,并未去作工可得有资,现所需的概于同行四君处暂借……”

此时,聂荣臻离家时父母为他筹得的300块大洋早已用尽。为了学习法文,不至于“成为聋哑之人”,他一边向同行的唐家修等四名老乡借资度日,一边盼着父母的资助。

1921年10月,留法勤工俭学生因进占里昂大学斗争失败,一百余人被遣回国。留法学生们对此感到悲观失望,然而,聂荣臻依然坚定信念。12月8日,他将立志求学的决心呈于父母:“男当在家起程时,心中即暗誓,学不成,死不归,且凡事有失败,然后有成功,艰难困苦,乃为人之良师,况此一时失望,岂能遽灰前志,故男与相知诸友,仍积极进行工学事业,未若伊等失志若是也。”

惦念萦绕于心

虽远隔重洋,聂荣臻对父母的孝顺和敬爱依然强烈和炽热。他每次给父母的信,均以“跪禀父母亲大人膝下”为起,落款是“男荣臻跪禀”或“男臻跪禀”。

他对父母的惦念时常萦绕于心。母亲体弱多病,这是聂荣臻最放心不下的。他在信中说:“母亲之病冬时可发否?”“母亲的病,到春来想亦渐愈了。”及至1921年10月2日,聂荣臻得父亲手谕,并附母像一张,才知母亲现状。他随后写道:“望我母之像,形容较昔瘦多矣,当下男觉心中非常难过,盖以劳家务,虑男留外而枯瘦耶,亦年老而血枯耶,抑亦近年来医院失调耶,何至两年不见,几不相识也,乞我母勿要挂男,并善调养至望。”字句之间,饱含了他对母亲的心疼关切之情。

为减轻父母的负担,聂荣臻更是勤俭度日。当工作能够维持生计,并得教育会的些许资助后,他在1920年6月30日给父母的信中写道:“不必兑来都可以,现既兑来,男当节俭用之。”“现在将入厂作工,当有钱用,故不能累大人。”如此体恤父母,可谓孝子之楷模。

身怀赤子之心

勤工俭学期间,他生发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既曰出国,则负有无穷之责任焉,对于自身,则有求生活之责任;对于家,则有侍父母蓄妻室之责任;对于社会,则有扶救之责任;对于国,则有利国利民之责任。故甥无时可得稍懈……”正是这种做“完全人”的思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聂荣臻坚定地求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1922年6月3日聂荣臻写给父母的信,被喻为聂荣臻现存家书中最重要的一封,反映了其世界观的根本转变。他在得知“川战复起,兵自增,而匪复猖”,回想“二十一条之否认被拒绝”等令人惨痛的事实,他立下铮铮誓言:“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决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

两个月后,聂荣臻加入了由赵世炎、周恩来等领导成立的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春,经赵世炎、刘伯坚介绍,转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走上了为四万万同胞谋福祉的革命道路,将生命融入到中国革命的滚滚洪流中,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了一生。

(摘编自《红岩春秋》2019年第5期 刁福久/文)

扫描二维码收藏本页面链接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中国共产党宿迁市委员会组织部  技术支持:开普云
苏ICP备16058820号-1